来源:中国水网
9月24日晚,京蓝科技公告,拟斥资8.76亿元购买中科鼎实56.72%的股权。中科鼎实股东承诺,2018至2020年合并财务报表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三年累计实现不低于4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2014-2016年间,中科鼎实利润均在2000万元左右,但自2017年开始,其业绩规模开始大幅提升:2017年净利润分别4808.44万元,增幅63.99%。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304.83万元。
即使不考虑这种因素,仍然按照2017年中科鼎实的利润增速,则其2018年全年利润可达7885万。如到2020年,三年间累计利润合计4亿,则2019和2020年两年的利润增长率均需达到57.5%左右。
这样的对赌条件,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投资者设立“对赌”机制,体现了它们对企业的业绩增长没有足够信心,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接受“对赌”,也无疑会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而更多的经验也表明,进行“对赌”的企业,很多都是以失败结局。在经济下行、金融紧缩的大背景下,选择“对赌”,实际上对很多企业来说,更多是基于发展的无奈。赌赢了,你好我好。赌输了,企业则可能失去,或者企业所有人要给予投资者以补偿。对于本就因为资金不足而对赌的企业经营者,如何给予投资者补偿又是个新的难题。对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次搏命?
在此契机下,中科鼎实的融资对赌,似乎已不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故事,一定意义上,也成为反映当前环境市场发展的一个样本:这里面,涉及生存与发展,困难与机遇。它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
就此,前日中国固废网微信群进行了主题讨论: 不少人认为:虽然当前整体市场风声鹤唳,但落实到细分领域和具体企业,则需要单独分析。
一位不愿署名的行业分析师认为,这主要需要看行业未来发展的增速。如果单独以当前的土壤治理市场看,中科鼎实三年累计四个亿利润估计还是挺难的。不过因为京蓝科技定位于以水为主的环境治理,同时也做水环境治理等业务,如果双方联手做一些大的环境治理PPP项目,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另一位环境产业资深人士也认为,按照中科鼎实2017年的利润情况和增长速度,三年累积实现4个亿,会有些困难,但不是不可能实现。相比上述二位,北控水务史小辉认为,无论从政策还是装备来说,他都对中科鼎实表示看好,而且企业团队年轻、战斗力很强。
某专门从事土壤修复的资深人士介绍,当前环境市场大家看到有很多企业在悲鸣,其实还有一些企业在闷声发财。很多时候,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并不全面。环境市场本身也需要细分观察。
如土壤修复市场,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些无疑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巨大利好。据一些研究机构粗略预计,我国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可以轻易超过10000亿大关。不过近期来看,“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长远可达到7.5万亿。
上述土壤修复资深人士认为,从当前环境修复市场的发展来看,未来肯定向好。但修复市场垫资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才可撬动。等市场利好,届时会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进来,它们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如果企业想对赌成功,就需要狠命地拼抢项目了,而且需要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拿到项目。
招商局资本蒋文恺认为,目前很多企业看似赚了钱,但并没挣回现金流。利润增长不代表赚了钱,还得看现金流,很多工程类公司是拿资金换来的利润。他介绍,环保上市公司中,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的不多,工程类企业更甚。如果再考虑投资活动现金,两者之和为正的就更少了。企业运转只能靠借债、融资,一旦融资环境出现变化,企业的日子就会很难过。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大部分环保上市公司股价大跌的原因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高利润不如好现金流,也获得了大家的共识。如果都是应收账款乃至坏账,再高的利润,没有现金流,企业也照样得死。再好的项目,利润再高,一旦项目停滞,或者甲方资金出现问题,工程公司就得遭殃。
市场上遭遇危机的上市公司,也多是因为发展的步子迈得过大,再遇上金融紧缩、回款迟缓,现金流出了问题。融资不成功,就只能“缺血”“断流”。所以,上述从事土壤修复的资深人士认为,当前市场上,一些在“抱怨”和“哀鸣”的企业,都各有所短。而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在闷声发财。
史小辉介绍,单独以土壤修复市场来看,未来向好发展没什么问题,这个市场的江湖地位也还远未划定。他认为,目前的环境产业市场:PPP式微、区域政府主导、EPC和DBB是主流,中小企业,尤其是在某一区域当地深耕的企业反倒日子过得不错。大企业PPP项目获取难、签约周期长,业绩增长自然更难。而中小企业来说,PPP做的较少,不存在大企业面临的那些问题,另外中小企业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
“综合来看,环境产业的整体、细分市场肯定都向好。”对于未来市场,前述环境产业资深人士充满乐观与自信:毕竟经济要发展,城镇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人们对环境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助推着环境产业走向未来。